13岁从师学艺,小生改旦角,她最后成立王派
越剧流派主要依靠剧目、唱、念、做等因素来区分,其中唱腔的独创性最强,特点最突出,影响也最大,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。值得注意的是,唱腔虽然重要,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,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。
今天子长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得到公认的越剧十三大流派之一王派。
王派的起源
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。王文娟的唱腔,早年曾受支兰芳、小白玉梅、王杏花的影响,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,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,王派艺术演技精湛、个性突出、形象鲜明,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。
(王文娟照片)
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,初学小生,两年后改旦角,1948年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,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。1955年随团入上海越剧院。
王文娟的唱腔,早年曾受支兰芳、小白玉梅、王杏花的影响,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,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,被公认为王派。
王派的艺术特色
王文娟博采众长,追求创新,逐步形成了自然流畅、平易质朴、情意真切的风格。王派艺术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。
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调节奏与语势感情的结合。如《追鱼》中的“一路之上观花灯”唱段,用“男调”,边歌边舞,描绘了大街小巷锣鼓喧天、夫妻在灯海中行进的喜悦之情,节奏明快,音调跳跃。
《春香传》的“爱歌”从“正调腔”的“散板”、“中板”转到“尺调腔”的“中板”,旋律舒展,唱句中多出用了拖腔,使相互爱慕的感情表达得更为浓郁;后面从“万寿钟”后面采用“清板”,唱腔近似说白,“打一更当当叮,打二更叮叮咚”这样的唱句平易自然,妙趣横生。
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,自然流畅,韵味浓郁。在表演上,王文娟素有“性格演员”之称,其唱腔也情真意切,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。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,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,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,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。
演唱时她以真声为主,吐字雅中显浓艳。她善清晰,不追求花哨,在朴实中见华彩,于淡中把不同曲调、多种板式组织为成套唱腔,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。
《红楼梦·焚稿》中的“一弯冷月照诗魂”也是集中体现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。这段“弦下腔”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转折,运用旋律高低起伏、节奏顿挫,赋予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。
至“如今是知音已绝”的“绝”字,音调嘎然刹住,人物情绪猛然转折,从接着的“诗稿怎存”转入“正调流水”,由于吸收了绍剧高亢奔放的音调轮廓,鲜明的节奏,唱腔显得悲怆、激愤。
《红楼梦·读西厢》王文娟饰林黛玉
王文娟的甩腔极具特色,句幅较长,委婉曲折,情深意长。《孟丽君·游上林》是著名的王派唱段,风流皇帝察觉出孟丽君可能是女性,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进逼。女扮男装的孟丽君则处处留神巧与周旋。
为掩饰女性身份,增强阳刚之气,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剧著名老生吴小楼的某些旋律,唱法上也特别注重胸腔共鸣,喷口有力,吐字坚实,使音色变粗,音质变厚,这样很符合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。孟丽君演唱时擅用尺寸紧凑、干净利落的“快板”表现激昂的情绪。
代表曲目
《春香传》是王文娟的成名作。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,王文娟在艺术上日臻成熟,扮演了神话剧《追鱼》中的鲤鱼精、《则天皇帝》中的武则天和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等角色,都以演技精湛、个性突出、形象鲜明,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,被行内名家赞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员。
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,王文娟多次随上海越剧院赴朝鲜、越南、泰国、新加坡和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,为越剧艺术光扬海外作出贡献。文化大革命后,在现代剧《忠魂曲》中饰演杨开慧、传统剧《西园记》中饰王玉贞、《孟丽君》中饰孟丽君。1996年领衔主演了10集越剧电视片《孟丽君》。
流派传承
王派传人有孟莉英、徐玉萍、单仰萍(上海越剧院、国家一级演员)、王志萍(上海越剧院)、李敏(福建芳华越剧团,国家一级演员)、俞建华、钱爱玉、洪瑛(浙江小百花越剧团、国家一级演员)、吴洁、姚建平、钱世娥、陈晓红(杭州越剧院、国家一级演员)、舒锦霞(浙江越剧团、国家一级演员)、张珺、徐璐、陈萍、张丽、李旭丹、忻雅琴等。
王派经典唱段合辑
王志萍、单仰萍、徐红
俞建华、张卫群、张雪芹、陶慧敏
王文娟、王志萍、单仰萍
何炯华、俞建华、宓永仙
王文娟、王志萍、单仰萍
李敏、陈萍、裘奇军
长按扫描二维码,添加学习顾问微信,邀请您进越剧学习群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